【品味海州】李邕其人與海州
知悉李邕,先是從他的傳世書跡開始的。李邕(678~747),字泰和,江都(今江蘇揚州)人。曾任北海郡太守,人稱李北海。為人辭烈義邁,剛正不阿,不僅長于詩文,亦工于書法碑頌,文章滿天下,碑板照四裔,在潛心取法王羲之、王獻之的基礎(chǔ)上,加以凝煉發(fā)揮,自成一脈,筆勢剛勁,氣韻沉雄,受到時人推重,在唐代文壇上享有極高的聲譽,昔人評謂“右軍如龍,北海如象”,并被譽為書中仙手。上至朝廷要員,下至天下寺院,都愿以重金請其題寫碑文,“所得潤筆之資,積至百萬”,成了唐代為數(shù)不多的比較富有的書法大家。不僅如此,他“慷慨好義,喜提掖后進,助人解難”,對書學也頗有研究,認為“學我者死,似我者俗”,教育習書者要結(jié)合自身實際進行演練,不可一味臨摹。李邕生平題寫詩文及碑頌甚多,《舊唐書》認為“李邕前后撰碑八百首”,只可惜多已失傳,僅有數(shù)卷詩文收錄在《全唐文》及《全唐詩》中,存世碑刻僅有《麓山寺碑》《云麾將軍李思訓碑》等,不過,明人輯錄的《李北海集》,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李邕的墨寶,這對史學研究者及書法愛好者無疑是個慰藉。近日在網(wǎng)上漫游,無意間看到了傳世的《麓山寺碑》和《云麾將軍李思訓碑》,不禁欣喜若狂而下載,現(xiàn)將有關(guān)內(nèi)容摘要記述。《麓山寺碑》立于唐開元十八年(公元730年),現(xiàn)在湖南長沙岳麓公園,行楷書28行,滿行56字,碑額陽文篆書“麓山寺碑”四字,是李邕行楷的代表作,筆法挺拔,氣勢縱橫,一如五岳之堅不可撼。黃庭堅評其書曰:“氣勢豪逸,真復奇崛,所恨功力太深耳。少令功損相半,使子敬復生不過如此?!薄对器鈱④娎钏加柋?,全稱為《唐故云麾將軍右武衛(wèi)大將軍贈秦州都督彭國公謚曰昭公李府君神道并序》,立于唐開元八年(公元720年)六月,行楷書 30行,行70字。此碑書法勁健,凜然有勢。明楊慎在《楊升庵集》中云:“李北海書《云麾將軍碑》為其第一。其融液屈衍纖徐妍溢一法《蘭亭》。但放筆差增其豪,豐體使益其媚,如盧詢下朝,風度閑雅,縈轡回策,盡有蘊藉?!倍鶠槔铉咦牟⒎Q為李邕的書法杰作。老實說,作為文學家和書法家,李邕無疑是成功的。但作為政治家,李邕的仕途并不怎么如意。盡管他幼承家學,聰穎過人,早有文名,并被拜為左拾遺,但不僅未能青云直上,反而屢次遭人誣陷,嘗盡了官場的辛酸。先是因張柬之復唐事被貶為富州(今廣西昭平)司戶參軍事。后又在左臺殿中侍御史任上行使彈劾之職時,得罪了權(quán)臣岑羲,再貶為舍城縣(今海南省瓊山區(qū))丞。唐玄宗復位后,時運更是不濟,雖說起先擔任了戶部郎中并擢升御史中丞,但不久又因未能取悅宰相姚崇而左遷括州(今浙江麗水東南)司馬,在復起擔任陳州(州治今河南淮陽)刺史后,因睥睨宰相張說,又遭仇人誣以貪贓枉法而下了大獄。多虧孔璋上表代死營救而免于一死,貶為遵化(今河北省遵化市)尉,后又相繼擔任括、淄(州治今山東淄川)、滑(州治今河南滑縣東)三州刺史和汲郡(州治今河南淇縣)、北海(州治今山東益都)二郡太守。“李北?!敝Q,便是由此得來。天寶六年(747年),因“口蜜腹劍”的惡相李林甫羅織罪名,被昏庸的玄宗下詔杖殺,當了個冤死鬼。上述史料,大多來自《唐史》《揚州市志·人物》《書法》雜志(1986年第6期)和《辭?!だ铉摺窏l。從其中記載的李邕生平來看,找不到與古海州的任何關(guān)系,但一些野史、稗乘及地方古志顯示,李邕不僅出任過海州刺史,還留下了一些與海州相關(guān)的墨寶勒石。成書于宋太平興國年間的《太平廣記》確鑿無疑地指稱李邕任過海州刺史,作為李邕好友的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其《東海有勇婦》一詩中提到了“北海李使君,飛章奏天庭”,詩中的“北海李使君”當指李邕無疑。李邕在其所寫的《海州大云寺碑》碑文中也說:“邕來守是邦,偶聞茲事……。”如此看來,李邕出任過海州刺史當是不虛。至于李邕出任海州刺史的時間,據(jù)現(xiàn)有史料推測,當在唐玄宗開元、天寶年間,確切時間還待考證。關(guān)于李邕這一時期的活動,李洪甫先生曾進行過較為翔實的考證,他認為,李邕曾游歷過海州最大的廟宇、皇家敕建的大云寺等名山古剎和風景名勝,并與住持該寺的新羅人通禪師結(jié)下了深厚的情誼。他于唐開元十一年(723年)將親眼目睹的情況寫成《海州大云寺禪院碑》,并在碑文中記述了通禪師的佛法修養(yǎng)和高潔德行。這篇碑文后來被收入由著名女詞人李清照與夫君合纂的《金石錄》中。此外李邕在海州期間還留有許多書法杰作,較著名的有《婆羅樹碑》和《孔子顏回贊碑》等,其中《婆羅樹碑》碑高一尺三寸,百三十八行,行八字,行書,存于淮安府衙。后該碑毀于明隆慶年間,由淮安知府陳文燭依據(jù)當?shù)厝藚浅卸鞅4娴哪街匦履±丈鲜?,成為一時名勒,顯得彌足珍貴。關(guān)于李邕在海州的政績,可備檢索的資料實在不多?!短綇V記·李邕》條中多少反映了李邕在海州刺史任上的些許活動。資料顯示,李邕在刺史海州期間,偶遇日本國使率五百人、十條船至海州停泊,船上“載珍貨數(shù)百萬”他便將日本客人安置于館驛,“厚給所須”,但“禁其出入”。午夜時分,李邕下令取走貨物,鑿沉船只。天亮以后,謊稱“昨夜海潮大至,日本國船盡飄失,不知所在?!辈幻骶屠锏娜毡緡怪缓脤⒋俗嗦勌瞥?,皇帝敕命李邕再造十艘船,并派水手送日本客人返日。臨行前,李邕對水手們面授機宜,令其“便宜從事”。水手們在海上航行數(shù)日后,趁日本客人不備“夜盡殺之,遂歸”。不知何故,《唐史》本傳不言李邕任海州刺史,也不曾收錄上述史料。錢大昕在《金石文跋尾》中說,“蓋史失之”。筆者推測,這里有“為尊者諱”的意味。所以,在撰寫本文時,筆者選用了這段史料,目的就是還歷史一個真實。這段史料畢竟出自《太平廣記》,該書為北宋朝廷命編的大型類書,時間上距唐代不算太遠,加之編者均為皇帝的高級幕僚,采摭、甄別資料自然要方便得多;主編者為北宋的文學大家,在五代時歷仕后漢、后周兩朝,入宋又累官右仆射、中書侍郎平章事、文明殿學士,相繼參與編纂《舊五代史》并主編過《太平御覽》《太平廣記》《文苑英華》等卷帙浩繁的典籍,其豐富的閱歷及嚴謹?shù)闹螌W精神自然會使其在史料的選擇上慎之又慎;從“做官循謹小心、不以赫赫自稱、而性情和厚,好賓客”等評述來看,其口碑還是不錯的;尤其重要的是李邕又任過海州刺史,也算是朝廷命官,史籍有載,地志有述,事情又涉及唐代朝廷,其可靠程度可見一斑。只錄過失,不計其功,對李邕來說,顯然有失公允。李邕一生,曾多次提掖后進、助人解難,有輕財好施的善舉,在搶功諉過的封建時代的官吏中也是難能可貴的。但就其謀財害命這件事來說,他又是令人氣憤和不可饒恕的。但畢竟瑕不掩瑜,總體而言,他的功績還是應(yīng)該得到充分肯定。善與惡、美與丑集于一身,也許就是人無完人的最好詮釋。等到以后有了史料,再行補足,以便還這位封疆大吏一個完整豐滿的形象,從而彌補正史的不足。這無論對地情工作者還是李邕本人都是一個福音。
來源:海州文史資料第五輯